中文的修辭學分類 |
1. |
轉品: |
在文句中將一個字詞改變其原本詞類的用法。 |
2. |
借代: |
行文中言及某事物,不直稱其本名,而另找與此事物有關的名稱來代替。 |
3. |
轉化: |
描述一件事物時,轉變其原來性質,化成另一截然不同的事物,加以形容描述。 |
|
|
人性化:
以物擬人 |
|
|
物性化:
以人擬物 |
|
|
形象化:
以虛擬實 |
4. |
鑲嵌:
|
在文句中刻意插入數目字、虛字、特定字、同義字或異義字,來拉長文句,舒緩語氣。 |
5. |
摹寫: |
對事物的各種感受(如聽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等),加以形容描寫。 |
6. |
藏詞: |
要表達的詞在為人所熟知的成語或俗語中,而特意將本詞隱藏,只露出其中一部份為線索。 |
7. |
析字:
|
行文時故意將文字的形、音、義加以分析。 |
8. |
引用: |
文中延用他人的言語或典故、俗語等 |
|
|
明引:
明白指出所引的話出自何處。 |
|
|
暗用:
引用時不曾指明出處。 |
9. |
誇飾:
|
把事物或現象加以誇大、縮小,超越了客觀的事實。 |
10. |
映襯: |
文句中用類似或相反的客體事物來陪襯。 |
11. |
雙關: |
一語同時闢顧著雙重意義,包括字音的諧聲,字義的兼指,語意的暗示。 |
12. |
類疊: |
同一字詞、語句,接二連三地使用。 |
|
|
疊字:
同一字詞連接地使用。
類字:
同一字詞隔離地使用。 |
|
|
疊句:
同一語句連接地使用。
類句:
同一語句隔離地使用。 |
13. |
婉曲: |
行文時不直講本意,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烘托或暗示本意。 |
14. |
象徵: |
對抽象的意念不直接指明,而透過某種形象的媒介,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。 |
15. |
倒裝: |
文中特意顛倒語詞順序的句子。 |
16. |
惑歎: |
行文時遇到可喜、可怒、可哀、可樂的事物,以表露感情的呼聲,來強調內心的感受。 |
17. |
設問: |
為引起讀者注意,行文時特意採用詢問的語氣。 |
|
|
心中確有疑問,稱之為「疑問」,答案不知道。 |
|
|
心中已有定見,為激發本意而發問,叫做「激問」,答案在問題的反面。 |
|
|
為提起下文而發問,叫做「提問」,答案在問題的後面。 |
18. |
譬喻: |
利用兩件事物的類似點來做比喻,即以彼物喻此物,以已知喻未知。 |
|
|
【明喻】:
喻體(事物的主體),喻詞(聯接的語詞,如像、若、如
等)、喻依(比方此
主體)三者具備。 |
|
|
【隱喻】:
具備喻體、喻詞(如是、為等)、喻依 |
|
|
【略喻】:
只有喻體、喻依 |
|
|
【借喻】:
只剩喻依 |
19. |
示現: |
利用想像力,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,描寫地如在眼前一般。 |
|
|
【追述】的示現:
把過去的事跡說的彷彿在眼前一樣。 |
|
|
【預言】的示現:
把未來的事情說的彷彿在眼前一樣。 |
|
|
【懸想】的示現:
把過去的事情說的彷彿在眼前一樣。 |
20. |
呼告: |
呼告:
行文時突改平敘的語氣,而用對話的方式來呼喊、告示。 |
21. |
對偶: |
把一對數字相等、詞性相同、句法相稱、平仄相對的文句並列。 |
22. |
排比: |
用結構相似的句法,接二連三地陳述同一意念或事物。 |
23. |
層遞:
|
把二個以上有大小、輕重、深淺等層次關係的語句,依序加以排列。 |
24. |
頂針: |
上句末尾的字詞,與下句開頭的字詞相同。 |
25. |
回文: |
上下兩句,詞彙大多相同,而詞序恰好相反。 |
26. |
錯綜: |
把形式整齊的辭格,
故意抽換詞面、交錯文句、伸縮變化,使其形式參差。 |
27. |
跳脫: |
由於心意的急轉,事況的急迫,使文意中斷或突接他事。 |
28. |
倒反: |
是反諷的一種,即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的內心 |
|
|
|